桥梁智能检测系统BIDS在海心桥等特殊桥梁表观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桥梁智能检测;多场景;无人机
正文
0 引言
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日趋完善和新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为保证桥梁工程质量和运营的安全性,相关部门针对桥梁检测技术,进行了大量创新性的研究。无人机本身[1]具备的成本低廉、携带方便、结构简单等优势,并广泛应用于运输、消防、电力巡检、国土测绘、应急救灾等领域,为工作带来了便利性。在桥梁检测领域中,大多数山区桥梁,由于地形复杂、地面高差起伏大,故多采用高墩大跨[2]的结构形式,而特殊结构形式的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等,其大部分重要构件位于高空。检测中存在以下难题:(1)高墩、主塔、涉水区段、大跨拱桥拱脚等存在一定的检测盲区,检测人员与桥检车难以到达;(2)危险系数比较大,给检测人员带来人身风险;(3)检测效率低,检测准备工作耗费大量时间等。目前,前期研发的桥梁智能检测系统已可覆盖多种检测场景,针对以上难题,本研究基于无人机的航空摄影技术[3],设计开发了分布式无人机检测系统,解决桥梁智能检测系统中多场景应用的覆盖性与适用性问题,开发完善更加快速、便捷和高效的桥梁智能检测新方法、新手段。
1 分布式无人机桥梁智能检测
依托桥梁智能检测系统BIDS的系统架构,设计分布式无人机检测系统的功能模块,并结合实际工程现场传统检测的流程方案,进行无人机检测功能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与开发。该模式主要利用多架无人机云平台搭载桥检传感器BIDS(5000万像素、Harmony OS操作系统),基于桥梁智能检测系统中的鸿蒙分布式组网技术[4]无线传输高清影像数据与病害信息,桥梁智能检测系统BIDS分析端进行病害智能识别与数据处理,并通过三维点云实景建模实现可视化管理与病害溯源,最终导出桥梁检测报告。操作流程设计如下图所示。
图1 分布式无人机桥梁检测操作流程图
2 无人机桥梁检测关键技术
2.1 检测航线规划
无人机的操控可分为人工驾驶和自动巡航[5]两种模式。不同于无人机的空间测绘,桥梁检测则需要无人机搭载桥检传感器BIDS围绕桥梁结构进行近距离拍摄,而获取高精度影像。人工驾驶拍摄需要无人机处于操作手的视野范围内,但无人机在桥下空间穿行时则难以操作,也容易炸机,具体较高的风险。本研究采取的方案是通过三维实景模型,规划无人机的检测飞行航线,实现桥梁构件自动巡航影像采集。首先,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生成三维实景模型,具体方法是先对桥梁结构进行远距离航拍获取大量图像;然后,采用Concept Cap-ture软件,依次通过读取照片相对位置和方向、校准图像、自动三维重建和纹理映射等步骤,建立一般精度的三维实景模型;最后,根据三维实景模型的定位信息进行无人机检测航线规划,航线规划的精度达到10cm,测试并设置无人机避障距离,保证1.5m~2.0m近距离拍摄,可满足无人机航行安全性与拍摄距离精度的要求,检测数据精度达到0.15mm。桥梁高墩的无人机检测航线设计如图所示。
图2 桥梁高墩无人机检测航线设计
2.2 电磁频谱发射源定位技术
电磁频谱发射源定位技术[6]可进行单站定位以及多站定位的划分,对于单一可搬移式布设站点形式的采用,能够实现最终定位,而对于多站联合检测信号TOA、AOA、FDOA以及TDOA等的采用,则能够以几何算法、多测量点信息交汇的形式,得到最终的定位结果。
2.3 三维实景建模技术
无人机本身具有高空视角,用于工程测量和三维建模等。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三维影像和正射影像,具有效率高、精度高的优点,可以较大程度地还原地面上的被摄物体。
无人机三维实景建模[7]主要有3种方式,点云融合、智能摄影、立体环绕。点云融合:在桥梁三维建模中,可以使用无人机拍摄桥梁顶部、对角线照片,再使用工具合成照片以生成3D模型。但由于无人机的视角从上到下,所以很容易被其他物体遮挡,降低扫描成像精度。通常可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来获得桥梁高精度整体外部图像,这就是点云融合技术。智能摄影:在实时地图上找到桥梁位置,操作手驾驶无人机飞过目标,点击开始拍摄,无人机自动开始围绕目标物体进行拍摄,周围路径和云台角度会在地图界面中出现。然后将拍摄的视频文件移动到三维建模工具中以生成立体模型。立体环绕:在目标桥梁的底部创建一个多边形,以便该多边形可以围绕垂直方向目标对象投影、确定多边形的高度以形成3D多边形,并设置路线重叠率和侧面重叠率。根据3D多边形的路线调整参数,建立三维实景模型。
图3 桥梁三维实景模型
3 工程应用
以广州市海心桥为实际工程案例,根据海心桥为中承式钢拱桥,根据其结构特点与周围环境状况,采用桥梁智能检测系统BIDS中的分布式无人机检测系统进行作业。
表1 桥梁结构各部分参数表
桥梁 名称 | 桥段 | 图纸桩号 | 桥长(m) | 桥宽(m) | 面积(m2) |
海心桥 | 亲水平台-东南侧 | E0-E1 | 36.9 | 9.8 | 361.62 |
引桥-南侧 | E1-E3 | 80 | 9 | 720 | |
主桥-边跨-东侧步道 | E3-E4 | 302.7 | 6.8 | 2058.4 | |
主桥-中跨 | 南侧承台-北侧承台 | 198 | 15 | 2970 | |
引桥-北侧 | E4-E6 | 80 | 9 | 720 | |
亲水平台-东北侧 | E6-D1 | 31.5 | 9.8 | 308.7 | |
梯道-西南侧 | W0-W1 | 9.51 | 6 | 57.06 | |
主桥-边跨-西侧步道 | W1-W2 | 75 | 6 | 450 | |
梯道-西北侧 | W2-W3 | 10.5 | 6 | 63 |
桥面系的跨中区域作为UAV起降点,设置安全围敝,并检查各设备与软件运行状态,起飞,保证视野内飞行。检测航线规划:①主拱圈整体状况。采集拱圈顶部正面、侧面影像;②吊杆拱上锚点状况。依据吊杆编号(1#-23#),按照顺序采集图像,各个拱上锚点图像,吊杆整体状况正面、侧面图像;③吊杆梁上锚点状况(桥面)。依据吊杆编号(1#-23#),按照顺序采集图像,各梁上锚点图像,桥面系则由桥梁智能检测系统手持端模式进行检测,桥面整体状况图像,包含:引桥、主桥、亲水平台、梯道;④吊杆梁上下锚头状况(主梁下方)。依据吊杆编号(1#-23#),按照从南至北方向,拍摄引桥、主桥的梁底概况,平均间隔约为1.2m/张,获取梁底整体大图。梁底各下锚头位置图像;⑤墩台与支座状况。按照由南至北方向,根据顺序近距离拍摄墩台与支座,各位置图像;⑥整体大图。无人机航拍取景+手持端拍摄,图像数量;⑦桥梁三维建模。利用智能摄影进行海心桥的三维实景建模;⑧桥梁智能检测系统BIDS分析端自动处理数据,并导出桥梁检测报告。
图3 海心桥分布式无人机智能检测
表2 分布式无人机智能检测与传统检测方式效率对比
检测平台 | 检测对象 | 现场外检/min | 数据处理/min | 检测报告/min | 总耗时 /min | 影像覆盖 | 最高影像精度 | 提升效率 |
无人机 桥检传感器 | 双排墩柱 桥墩数量:10个 桥墩高度:25 m | 77 | 35 | 1 | 113 | 97.2% | 0.15mm | 76.84% |
传统检测(长焦相机) | 189 | 79 | 220 | 488 | 95.5% | 0.12mm | ||
无人机 桥检传感器 | 海心桥:198.2m (亲水平台、引桥、主桥) | 37 | 43 | 1 | 81 | 92.6% | 0.15mm | 85.54% |
传统检测(长焦相机) | 235 | 125 | 200 | 560 | 74.3% | 0.75mm |
经测试比对,针对桥梁高墩构件的检测,较于传统的桥梁检测方式,分布式无人机检测系统的检测综合效率提升76.84%,影像覆盖率与最高影像精度两种方式相差不大。而针对特殊桥梁检测,如海心桥的拱圈、吊杆等构件的检测,较于传统的桥梁检测方式,分布式无人机检测系统的检测综合效率提升85.54%,且影像覆盖率与最高影像精度均高于传统检测方式。
4 结论与展望
桥梁智能检测系统BIDS在海心桥等特殊桥梁表观检测中,开发了分布式无人机智能检测系统,相比于传统的远距离观测方式,该系统可将桥梁结构关键部位的状况“尽收眼底”,全方位排查桥梁结构的安全隐患,影像覆盖率达到90%以上。针对桥梁高墩和特殊桥梁表观检测,综合检测效率分别提升76.84%、85.54%。搭载桥检传感器BIDS,结合无人机的定位与避障距离信息,检测精度达到0.15mm。利用三维实景建模技术,为桥梁后期病害数据的溯源与桥梁运维管养决策提供支持。无人机技术突破了传统桥梁检测方式中的局限性,保障了桥梁检测高空作业的安全性,提高了检测效率,推动了桥梁检测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马正宇.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公路桥梁裂缝智能检测方法[J].工程机械与维修,2023,(04):
[2] 刘彦君.无人机检测系统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3,(14):
[3] 李欣,林婧,侯泽群等.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23,(05):.
[4] 皇迎港,杨洋,任勇峰等.CAN总线分布式采集模块的优化设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23,23(02):53-56.
[5] 阮小丽,钟建平,吴巨峰等.基于无人机的桥梁外露面裂缝识别系统研究[J].湖南交通科技,2023,49(03):
[6] 朱俊良,王鹏,陈斌.基于多型智能桥检装备的梁桥联合检测技术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23,39(4):70-77.
[7] 李彦祥,王秀雄.基于无人机的市政道路三维实景建模设计及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科技,202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