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王涛 赵倩

济南市济阳区恒通测绘中心 250000

摘要

随着现代化经济体制发展,建筑市场逐渐迎来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建筑项目的主体,越来越认识到在施工中质量目标管理的重要性。施工单位的作业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近年来,由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比如:大桥路面塌陷;房屋地基下沉;未到使用年限的房屋倒塌等质量问题的发生。任何现象都有原因,引发安全事故的“幕后黑手”可能不止一个,人们对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密切上升。本文部分案例分析,结合质量问题的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阐释了施工质量问题预防和纠正措施,强化了质量目标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建筑质量。


关键词

质量控制、施工阶段、建筑工程

正文


一、我国施工质量控制现状

(一)技术层面

1、施工人员技术良莠不齐

建筑工地上大多数的劳动工作者都是农民工,由于他们文化基础薄弱,质量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很难认识到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的施工作业中很难按照规范操作,发生很多违规,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某个工序不合格,造成的质量问题也较多。

2、施工领导者能力有限

领导者一般属于管理层次的,具有决策和下达指令的权力,在整个施工生产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领导者质量意识不强,不注重质量,片面追求进度,或者灌输“高质量等同于高成本”的错误思想。领导者不能更好的决策,那么他下达的指令一定会以一种负面的形式传递给下面的施工人员。“进度第一,成本次之,质量第三”的错误理念一旦深入人心,建筑行业的豆腐渣工程会层出不穷。领导者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针对现代建筑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具有抵触心理,或者对先进技术引进缓慢,墨守陈规的遵循老一套作业体系,都会对施工作业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二)管理层面

1、质量职责不明确

就我国目前来说,建筑施工现场大多数都是农民工。他们与建筑企业是一种松散的组合关系,没有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一般来说一个项目或者一道生产工序的结束,他们与企业的劳务关系也终止。这种松散的不成文的组合关系制约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热情,给质量埋下了隐患。同时,在管理层,领导者一般不愿意承担质量责任,都会把质量问题归咎于现场的一线人员,或者在发现严重质量问题后经受贿包庇施工队伍。这种遇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互相包庇的陋习会直接导致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缓慢,质量方针难以落实。

2、施工现场管理不科学

施工前对图纸不熟悉就开始施工,施工过程中蛮干不按图纸施工,或者私自擅改图纸。在经济利益面前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很多工程部位在完工以后不按要求组织质量检查验收工作。

3、未能合理引进国外先进理念

对于一些国外先进的质量控制理念和管理方法,没有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生搬硬套,与我国实际情况脱节。

二、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

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五大因素。通常也称为“4M1E”。通过分析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也是提高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人的因素”及其控制

人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占有主体地位,因此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人的因素是影响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要发挥好人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应综合考虑人的思想品德、专业素养、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而言,质量意识不高,随意选择施工队伍,对施工队伍的资质审查不严格,任由队伍胡干蛮干,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置之不理,放任肆流。在工程建设中不能充当良好的决策者,下达的指挥命令不能使下面的人响应正确的号召。对于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而言,他们的技术水平以及操作规范是影响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比如在振捣混凝凝土时对振捣棒的使用方法不规范,会造成蜂窝麻面或露筋等常见的质量问题。再加上施工人员自身的质量意识淡薄且没有受到过专业技术训练,就算其他环节做得天衣无缝,对于整个项目建设来说,不能够保证质量的工程是没有价值的。最后,人的工作态度和精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工程作业中施工人员情绪不佳,很有可能在工作时分心走神,同时熬夜加班,过度劳累都会耗费大量的精力。为了更好的控制“人的因素”可从如下几点着手:

1、健全岗位责任制。

明确各责任人的权力与义务,并且要求权力与义务一一对应,以免发生质量问题后互相推卸责任。对每个施工工序的负责人明确其权利义务,严禁产生交叉领导。

2、定期开展岗位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指导

无论是项目管理人员还是施工现场操作者,凡是参与到施工过程中的人员,都必须定期接受技术培训和专业教育。让正确的、先进的管理方案和施工技术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中,为提高整个项目的施工质量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以人为本,善待员工

为保证正规的操作流程和万无一失的施工工序,应该积极引导员工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单位应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计划,杜绝过度加班压榨员工的现象。

(二)“材料的因素”及其控制

建筑工程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材料,材料占据了整个项目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左右,是工程质量合格的基础。例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随意堆放产生锈蚀。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外加剂掺量不合理,砂石级配不达标,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和抗渗性。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造成裂缝、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

更有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故意选用劣质产品,对材料的质量检验工作要求不高。对于材料要严格把控,从根本上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1、落实材料进场检查工作

在材料进场前需要厂家提供生产合格证和质量合格证,切忌使用三无产品。通过抽样检查和试验的方式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不予以验收,验收合格后应出示质量验收报告,确保场内材料无次品。

2、做好现场材料保护工作合格的材料进场后,做好现场保护工作才能有效防止材料后期变质。比如:搭建钢筋棚,防止雨天钢筋淋湿受潮被腐蚀;水泥要保存在通风干燥处,防止遇水硬化等等都是根据现场的施工环境来完成。

(三)“机械的因素”及其控制

机械是进行工程建设的主要工具,是实现工程现代化、技术化的重要方式,机械的正确使用和自身的使用性能都与工序质量紧密相关。比如:浇筑混凝土时,振捣的次数不够会导致混凝土离析;桩基础却凿桩头时,不能合理选用机械,使桩头遭到破坏;混凝土浇筑到一半由于泵车输送不及时,错过最佳浇筑时间,无法在终凝前浇筑完毕。

在机械因素控制方面,应根据施工现场作业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机械。比如塔吊形式的选择、负荷级别的要求,进场后安排技术负责人进行设备检验,组织专业人士安装。设备安装完毕之后进行试运行,保证设备各项指标都能够正常运作。对各个机械设备的作业区、危险范围都应予以表示,向现场施工人员交代清楚。并且要求设备作业者熟悉操作规范,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实施定机、定人、定岗的责任制度。

(四)“方法的因素”及其控制

很多质量问题都是因为方法不当造成的。技术人员不熟悉图纸,随意指挥施工,或未经设计单位批准擅自改动图纸。图纸经多方会审满足力学结构性能,不严格按照图纸施工,后期会引发很多质量问题。另外有关施工方法的错误示范,砌筑时不能横平竖直,满足砂浆饱满的要求。施工过程中随意留置施工缝,强度不够就拆模。

在施工方法方面,施工单位应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注意施工的顺序与规范,实行奖罚制度,对于违章作业者予以经济处罚,与自身利益直接挂钩来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单位还可以邀请高端的技术人才,通过结合各种施工质量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授课的方式帮助员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技术。

(五)“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

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等都是影响施工环境的重要因素。如雨天会影响基坑的开挖回填;严寒天气会使混凝土遭受冻坏而开裂;风沙雨雪天气会给施工作业人员带来不变。针对恶劣的环境影响,应根据工程特点结合自身环境,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使施工现场标准化、体系化、秩序化。多关注天气预报合理调整施工作业任务。同时应注意文明施工、绿色施工,尽量减少施工带来的环境污染。

三、质量问题解决措施

(一)蜂窝麻面

1.预防措施(事前控制):(1)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应对施工方案和配合比认真审核,并对施工人员做好三级技术交底,提高质量意识;(2)进行混凝土浇筑前,要对模板进行冲洗清理工作,保持模板湿润,表面光滑平整。检查模板的密实性,以避免模板接缝不严,板缝处漏浆。模板安装前,应对模板表面涂刷脱模剂;(3)混凝土的自由倾落度一般不超过两米,超过两米时尽量采取串筒下料或分层浇筑的方式;(4)振捣棒需配有备用的低功率细长型振捣棒,避免模板边角漏震和过震;(5)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垫块的绑扎情况,确保垫块与混凝土面的平整接触。(6)对于较高结构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根部应采用砂浆封堵密实,避免烂根现象;(7)浇筑混凝土前,应将模板内的残渣清理干净。当基底过于粗糙,无法清理时,应先浇筑混凝土垫层,在进行钢筋模板安装施工。

2.施工过程(事中控制):(1)混凝土入模后一定要振捣到位,掌握好振捣时间每点振捣控制在20-30秒,使混凝土不在出现明显下沉,没有气泡产生,均匀密实的填满整个模板。对于模板边角,宜采用低功率振捣棒细震慢震;(2)振捣过程应配技术员和质检员,全程盯控;(3)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应时刻灌注预埋件的位置,避免因预埋件移位导致混凝土无法振捣密实;(4)确保混凝土的连续浇筑,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度。对于较高结构混凝土,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基本完成沉实后进行浇筑,避免出现烂脖子现象;(5)模板拆除采取人工配合机械,避免暴力施工。

3.处理方法(事后控制):(1)较小的蜂窝或者麻面,用水冲洗干净后,再用水泥砂浆进行抹平处理;(2)要是蜂窝较大,则需要先将墙面的石子剔除干净,用水将其湿润,最后使用高一强度的细石混凝土并加以养护;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时应对混凝土进行抹面处理,并洒水养生。养护周期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二)孔洞露筋

1.预防措施(事前控制):(1)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应对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认真审核,并对施工人员做好三级技术交底,提高质量意识;(2)钢筋混凝土施工前,把垫块固定好,防止发生位移,保证保护层厚度;(3)钢筋分布密集时,要对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把控,防止石子粒径过大卡在钢筋中间;(4)严格把控钢筋的下料长度,偏差控制在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范围内;(5)振捣棒需配有备用的低功率细长型振捣棒。

2.施工过程(事中控制):(1)混凝土振捣时要避开钢筋处,以免误碰,防止钢筋位移变形;(2)当钢筋过密时,严禁暴力施工,强塞强震。宜采用小功率细长型振捣棒细震慢震;(3)施工人员振捣时,应避免直接踩在钢筋骨架上。必要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上踏骨架振捣,作业时应轻踩钢筋骨架,轻拉振捣棒,保证其不得错位;(4)施工过程应配技术员和质检员,全程盯控。

3.处理方法(事后控制):(1)将孔洞上不密实的混凝土剔除干净,将表面凿毛。(2)对已生锈的外露钢筋进行除锈,用高标号微膨胀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再用小的振捣棒振捣密实。

(三)墙面裂痕

1.预防措施(事前控制):(1)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应对施工方案和配合比认真审核,并对施工人员做好三级技术交底,提高质量意识;(2)裂缝一般是由温度变化和砌体收缩引起的,通常会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产生应力的地方设置伸缩缝。合理设置伸缩缝,提前在施工图纸上做好规划,把施工缝设置在发生砌体裂缝可能性较大的地方;(3)伸缩缝填塞物应符合规范标准。

2.施工过程(事中控制):(1)浇筑过程中应时刻关注混凝土性能,严禁混凝土加水或水泥破坏混凝土水灰比,避免混凝土强度降低;(2)混凝土运输过程或等待过程,应慢速转罐,避免搅拌过快引起水分流失;(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洒水覆盖养护,缓解混凝土粘性降低、水分蒸发、热胀冷缩;(4)模板拆除应待混凝土等级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5)模板拆除过程中,应严禁暴力施工,避免模板磕碰混凝土结构物。(6)施工过程应配技术员和质检员,全程盯控。

3.处理方法(事后控制):(1)当裂缝很小时,可采用注浆法进行修补;(2)当裂缝过大时,应将表面的污垢清理干净后,用改性环氧化学灌浆液对裂缝进行补强。

(四)砼面标高不平顺

1.预防措施(事前控制):(1)技术负责人在施工前,应对设计图纸和水准测量控制点认真审核,并对施工人员做好三级技术交底,提高质量意识;(2)混凝土浇筑前,采用拉线法定出混凝土浇筑面;(3)技术人员计算出设计砼量,采用补方法保证混凝土面标高达到设计要求。

2.施工过程(事中控制):(1)浇筑过程严格按照拉线施工,尤其是在砼收面时,要严格把控;(2)控制混凝土用量,将砼面多余混凝土及时清除;(3)施工过程应配技术员和质检员,全程盯控。

3.处理方法(事后控制):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1)标高过高时,对混凝土接触面进行凿毛至新鲜混凝土面,并确保标高符合设计要求;(2)标高过低是,对混凝土接触面进行凿毛至新鲜混凝土面,采用高标号混凝土进行修补

考文献[1]邓君、杜立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问题W及质量管理控制措施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2):

34-37

[2] 侯静、刘伊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研巧[J].建筑经济,2017,(01):79-83

[3]孟宪海.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施工技术,2018,(4)[4]王鹏,沈银斌.国内外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经验[J].中国建设信息,201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