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浅析
摘要
关键词
黑臭水体 综合治理 技术路线
正文
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国务院颁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控制性目标。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鉴此,结合黑臭水体的普遍现状和项目实践经验,提出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技术路线,供业界参考借鉴。
1.黑臭水体定义与分级
1.1 定义
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的统称。
1.2 分级
根据程度不同,将黑臭水体分为“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两级。分级的评价指标包括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 3 -N)。水质检测与分级结果可为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制定和整治效果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2.污染类型
污染源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2.1 点源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或通过雨水管道(合流管道)排入河涌,对河涌水质造成污染,特点为排放点集中、污染物浓度高。
2.2 面源污染
上游地区存在农田、垃圾分拣场地、养殖场,农田灌溉水流入河涌,造成污染。包括初期雨水径流、农业面源、垃圾分拣场、养殖场等污染,特点是污染源范围大、成分复杂、可控性差。
2.3 内源污染
内源污染是景观水体内部长期污染积累形成的污染,主要指河道中的底泥。河道底质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污染物的释放增加了水体中污染物总量,对河道水质的恶化作用是长期缓慢的,特别是在汛期,温度的升高以及水体水质的大幅波动都加剧了底质污染的释放,对有机物、氮、磷等指标有较大影响。
2.4其他污染源
其他污染源主要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超标、工业企业事故性排放、秋季落叶等,通常属于季节性或临时性污染源。以及雨污水管网错接所造成的污染问题。
3.污染原因分析
污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污染范围内部分合流制地区,且未实施截污工程。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支涌或暗渠,最终流入河涌,对河涌水质造成污染。
3.2 污染范围内部分区域虽然雨污分流或实现截污管道全覆盖,但截污不彻底和错接混接情况严重,使得沿线仍有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涌,对河涌水质造成污染。
3.3 河涌沿线未建有雨水调蓄处理设施,造成合流污水雨季溢流及初期雨水污染严重。
3.4 上游地区仍有部分农田、垃圾分拣场地、养殖场,造成面源污染。
3.5 部分河涌淤积堵塞严重,涌内垃圾不仅影响行洪,更进一步影响河涌水质。
4.综合治理技术的原则
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应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等原则:
4.1适用性:地域特征及水体的环境条件直接影响黑臭水体治理的难度和工程量,需要根据水体黑臭程度、污染原因和整治阶段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的技术方法及组合。
4.2综合性:黑臭水体通常具有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其整治技术也应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需系统考虑不同技术措施的组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实现黑臭水体的整治。
4.3经济性:对拟选择的整治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选,确保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4.4长效性:黑臭水体通常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因此整治方案既要满足近期消除黑臭的目标,也要兼顾远期水质进一步改善和水质稳定达标。
4.5安全性:审慎采取投加化学药剂和生物制剂等治理技术,强化技术安全性评估,避免对水环境和水生态造成不利影响和二次污染;采用曝气增氧等措施要防范气溶胶所引发的公众健康风险和噪音扰民等问题。
5.综合治理技术路线
通过排查现状水质情况及导致污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在系统分析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沿河截污管网建设情况及实施条件,提出以“探、洗、截、蓄、净、补、清、控、管”等工程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黑臭水体综合治理目标。
5.1 前期准备
探:管线探测对象包括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工业和其他管线。管线探测应查明管线的类别、平面位置、走向、埋深、偏距、规格、材质、载体特征、管线性质、建设年代、埋设方式、权属单位等,测量管线平面坐标和高程。
洗:简称四洗,分别如下。
洗井:对排水单元内及市政道路上的所有雨污水检查井进行调查摸底,查清井的属性及附属设施,整治错接乱排。摸清区域内检查井损坏、淤积及错接乱排等现状,为雨污检查井的综合整治提供支撑。
洗地:在管网系统设计之前,通过调查、分析、计算,明确改造范围内各片区、排水单元的排水量,进行信息记录统计,绘图做好标记。复核现状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是否足够,进而决定是否需要改造或明确新建截污管网系统的规模,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和运维费用。
洗涌:经实地勘察、测量、拍照、记录,查明河涌排口的位置、种类、尺寸、标高、排水情况等内容,进行信息记录统计,绘图做好标记。进行有效的截污改造设计,使雨水单独入涌,并有效截流入涌的污水,于终端消除入涌污染源,保证河涌不黑、不臭,营造宜人的河涌生态环境。
洗楼:通过实地调查,判别居民楼的立管种类,摸清有、无化粪池及其位置,并对立管、化粪池做喷漆标记;在图纸的相应位置,按比例标注立管、化粪池的图例等信息统计。以便进行立管改造设计并合理接驳排水管网或化粪池,从源头将建筑雨水、污废水分流,为整个区域的雨水、生活排水的分流工作做基础。
5.2 工程措施
截:在现有污水管网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向上延伸,实施城区排水改造和支涌截污,确保污水实现全部收集进入污水处理厂。
蓄:根据流域用地情况及水质情况,新建初雨调蓄设施,削减雨季溢流污染和面源污染。
净:利用强化措施,对河涌进行净化。有用地条件的地方设置生态湿地,通过植物吸收污染物,无用地条件时,根据河涌水文条件考虑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就地处理净化措施。
补:通过调水补水,增强水体流动,提高水体复氧能力和自净能力。
清:河涌完成截污后,对其进行清淤,消除内源污染。
5.3 管理手段
同时,提出以“控、管”的非工程措施,来配合上述工程措施一起实施。
控:控源优先,做好流域点源、面源污染源的控制工作。环保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新《环保法》,狠抓流域内工业污染防治,依法关停重污染企业;严把环保准入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环评一律不予审批,对流域内重点行业实行严格的水污染物控制要求。农业主管部门应做好面源污染的控制,防止禽畜养殖污染。
管:长效监管,做好维护管理工作。落实设施管理责任,保障设施管养到位。由政府负责,污水厂配合,落实水务设施管理构架,保障设施建成后,管养及时跟上,避免出现设施管理空白期,防止污染反弹。
6.治理方案编制流程
在系统分析黑臭水体水质水量特征及污染物来源的基础上,结合环境条件与控制目标,筛选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效果明显的技术方法,确定黑臭水体整治的技术路线,拟定所需的工程措施、工程量和实施周期,预测水体整治效果,形成黑臭水体整治方案。
作者简介:
顾兴余(1983-),男,工程师,四川开江人,从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工作单位: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