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气象预报;准确性;农作物种植
正文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进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种植标准化管理水平、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提升,还需要各地气象局的广泛参与,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服务。主要是因为农作物种植可能会遇到各种气象灾害, 如台风、雨雪、雷暴、冰雹、大风、大雾、高温、霜冻、寒潮、干旱、洪涝等数十种常见灾害,如果不能实现这些灾害的及时预警和科学应对,将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农作物种植产量、质量和效益。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地区气象局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促进“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提升,持续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和成效。
一、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一)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
乌兰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兴安盟东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均降水量大约为442.6mm,无霜期139天,冬季比较漫长且寒冷,春季比较干旱且多风,夏季温热且降水主要集中在该时间段,秋季降温快且大多干旱。该市东北部主要为丘陵牧林、农区,中部主要为丘陵农、牧、副区,西南部主要为丘陵农、林、牧区。该地区比较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大风、雪灾、沙尘暴、寒潮等,而这些气象灾害的发生可能对农作物种植、牛羊饲草料产生大的影响,对当地的农牧业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等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因为长期干旱缺水,引起农作物和草场生长状态不好,造成农作物减产、牧草质量不高;因为洪涝,引起农作物根茎腐烂,造成农作物死亡或大量减产;因为雪灾、霜冻、寒潮的影响,引起农作物和草场坏死;沙尘暴、强风等天气,不仅对农作物种植产生不良影响,还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出行和活动[1]。
图1 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
(二)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产生的影响
气象预报是农作物种植、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乌兰浩特市气象局也在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号召,持续加强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体系,为气象防灾减灾助力。保证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目标。
1、为农业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为实现高产种植,保障农作物种植的产量、质量和效益,需要对种植地和种植科学选择,要选择适合的播种时间,以及实施标准化的田间管理。具体而言,在农作物种植的时候,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常见气象灾害及该种类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等有基本的了解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种植地,做出合理农业规划和布局,确保该地区的温度、光照、降水、土壤等条件都符合该种类农作物种植和健康生长所需,满足农作物生长期间的温度、水分和营养物质需求,提高农作物种植单位面积产量;要在综合考虑和分析区域环境、气候、降水等情况和条件的基础上科学选种;要在分析气候环境条件和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等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播种,做到“因时、因势、因地”,为后续农作物生长和成熟创造良好条件;要选择在适合的时间段收获,以免因气象灾害等的发生造成减产等。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越高,其就会变成农作物种植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生产要素、生产资料,随着气候变化、气象灾害发生规律等,对气候变化等对当地自然环境、土壤和农作物成长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对该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布局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确保农作物种植的产量和品质;精准的天气预报信息,也能够为该地区农作物种植科学选择播种、灌溉、施肥的时间等提供依据和参考,以及指导广大种植户在恶劣天气和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制定科学可行的应对策略,以及提前收取果实等,减少农作物浪费,最大化地避免发霉、发芽等情况,降低农作物种植的经济损失[2]。
图1 干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2、为农业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气象灾害作为自然灾害中最常见、频发的一种,是影响农作物种植的关键要素。相关数据表明,气象灾害和次生、衍生灾害造成的一系列影响和损失在自然灾害损失中的占比非常大(90%以上),气象预报越精准,在农业种植中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和成效也就越大,为广大种植户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和及时的灾害预警服务,指导该地区的种植户在干旱、冰雹、霜冻、洪涝、大风、雪灾、沙尘暴、寒潮等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制定科学可行的应对和防护策略,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提供的实时、精准预报信息,能够为科学、高效防控气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3]。
二、影响气象预报准确性的因素和提升准确性的对策建议
乌兰浩特市气象局在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相关工作基础,促进“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提升,即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1年预测全球气候异常,支持大范围、系统性、灾害性天气的精准预报水平。但是,影响气象预报准确性的因素比较多,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结合现阶段工作具体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
(一)设备仪器和监测技术方面
气象监测会涉及大量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各仪器设备间的联系紧密,仪器设备的运行状态、运行参数以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等,将直接影响观测数据收集,对气象预报准确性产生影响。现阶段,需持续加强自动气象站的建设,结合信息技术、自动化设备和先进仪器的使用,实现观测数据的自动化生成、实时传输、共享利用,为精准预报和提高各种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提供助力。具体而言,要确保风向、风速、温度、雨量等气象观测仪器的配备齐全,室外采集器的安装和设置规范,也要促进5G通信网络的应用,以及气象数据中心的构建。在一系列设备运行和使用,可能出现电源系统、通信系统、各种传感器设备、采集器等的故障问题,需做好日常的设备检修和维护工作,以免对气象预报准确性产生不良影响。例如,雨量传感器受到落叶、灰尘、昆虫分泌物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可能引起计数不准确的情况,翻斗内积垢多可引起监测数据偏大,信号线的 5 V直流电压不稳定可引起监测数据偏小等。需要通过设备升级和检查维修等工作实施,降低这类因素的影响。
(二)构建完善的现代气象体系
从以往工作现状来看,气象监测会受到地形地势和环境条件、经济、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计算机系统所模拟的大气运动结果不够准确,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地区气象状况的情况,以及对未来气象发展、变化的预测和报告偏差的情况,进而影响气象服务水平,以及气象预报在农业种植等方面作用的发挥。此外,还有的地区存在一些重大自然灾害预报相对滞后的情况,从而留给广大种植户的时间有限,以及缺乏专项气象信息服务的情况,对气象灾害防控产生一定影响。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该地区气象局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结合现阶段气象预报和灾害预警服务的需求,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现代气象体系,为气象防灾减灾助力,持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拓宽气象信息服务范围、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具体而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完善基础配套建设,确保气象信息获取的速度、准确性,各地区市级、县级、乡级气象站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和信息共享,建立统一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确保大气模拟和分析、气象预测和预警更及时、准确。而且,要在综合考虑和分析当地农业种植和灾害防控工作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提供针对性强的气象信息,针对常见的气象灾害及特点、农业生产及特点等展开针对性强的监测和预警,发布更多的惠农政策等。此外,持续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针对一些极端天气和气象灾害的发生及时间、地点和变化趋势等进行精准预报,并传递给广大种植户。
三、结束语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对农作物种植有重要影响,精准的气象预报能够为农业种植及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业防御和应对气象灾害的水平,保障农作物种植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各地区气象局需要承担好自身职责,努力构建更系统完善的现代气象体系,确保有关工作的实施为农业种植和农业发展提供精准服务和助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小杰.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分析[J].河南农业,2023(35):51-53.
[2]袁喆,张妍,刘彪.天气预报准确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3,41(06):136-138.
[3]杨艳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对农作物种植的影响[J].广东蚕业,2020,54(12):1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