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若干问题的综合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
正文
1影响建筑结构的主要因素
1.1外力因素
外力作用是指作用在建筑物上的各种力,如自重、活荷载、风荷载、地震荷载等。外力作用是影响结构稳定性和变形性能的主要因素,其决定了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延性。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荷载类型和组合,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材料和构件,以满足规范要求和使用要求。
1.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处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自然环境对结构的耐久性和适应性有重要影响,可能导致结构的腐蚀、开裂、变形、破坏等。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防水、防潮、保温、隔热、设变形缝等[1]。
1.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对建筑物造成的各种影响,如机械振动、化学腐蚀、爆炸、火灾、噪声等。人为因素对结构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重要影响,可能导致结构的损坏、失效或失效。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人为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防火、防爆、防震、防腐、隔声等。
1.4物质技术
物质技术条件是指建筑材料、结构形式、施工技术等方面的条件。物质技术条件对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决定了结构的功能性能和造价水平。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选择合理的材料种类、规格和数量。
2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的基本流程
现场调查。收集原始设计图纸、资料,对建筑物的使用条件、使用环境、结构现状等进行现场调查,确定检测鉴定的范围、内容、深度和技术要求。
检测监测。对既有建筑的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非结构构件等进行检测监测,获取结构的材料性能、构件受力状况、缺陷损伤程度、变形位移等数据。
鉴定评级。根据检测监测数据,对既有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进行鉴定评级,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加固或改造,并提出鉴定意见和建议[2]。
加固设计。根据鉴定结果,确定加固目标和方案,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和方法,编制加固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要求。
加固施工。按照加固设计要求,进行加固施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
验收评估。对加固后的建筑进行验收评估,检查加固效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评价加固后的建筑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出具验收评估报告。
3建筑结构检测鉴定的主要方法
3.1传统经验法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检测人员的经验和判断,通过观察、测量、敲击等方式,对建筑结构的外观质量、裂缝、变形、损伤等进行初步分析和评价。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缺乏科学依据,不能准确反映建筑结构的内部状况和承载能力。例如,对于一栋混凝土结构的住宅楼,检测人员发现柱子上有一些细小的裂缝,但无法判断裂缝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还是由于钢筋锈蚀引起的,也无法判断裂缝对结构安全性能的影响程度[3]。
3.2实用鉴定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一些现场检测仪器和设备,对建筑结构的材料强度、构件尺寸、钢筋位置、混凝土密实度、钢筋锈蚀程度等进行非破坏性或微破坏性的检测,然后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计算和评价。这种方法比较科学可靠,但需要较多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检测成本较高。例如,对于一栋钢结构的厂房,检测人员利用超声波探伤仪对焊缝进行检测,发现有部分焊缝存在内部缺陷,然后利用《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中的公式计算出焊缝的有效截面积和承载力,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判断焊缝是否合格。
3.3概率鉴定法
这种方法主要利用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原理,对建筑结构的材料强度、荷载作用、变形控制等进行随机抽样和分析,然后根据可靠度理论,对建筑结构的安全系数和使用寿命进行预测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但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持,计算过程较复杂。例如,对于一栋砖混结构的办公楼,检测人员利用剪压仪对混凝土抗压强度进行抽样检测,并利用《剪压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的公式计算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混凝土是否合格。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目的,综合选择或结合使用。一般来说,传统经验法适用于初步检查或简单工程,实用鉴定法适用于常规检测或中等工程,概率鉴定法适用于深入分析或重大工程。
4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加固的有效措施
4.1增强承载能力
对承载能力不足或受损的结构构件,采用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喷射混凝土等方法,提高其抗弯、抗剪、抗压等承载能力。
4.2改善整体性
对整体性差或局部薄弱的结构体系,采用增设横向支撑、设置剪力墙、设置耦合梁等方法,增强其整体刚度和稳定性,提高其抗侧力能力。
4.3改善受力状况
对受力不均匀或不合理的结构体系,采用调整荷载布置、改变荷载路径、增设支座或支点等方法,优化其受力状况,减少其应力集中效应。
4.4修复缺陷损伤
对存在裂缝、腐蚀、变形等缺陷损伤的结构构件,采用灌缝、封堵、补强等方法,修复其缺陷损伤,恢复其完整性和功能性。
结束语:
建筑结构的质量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保障建筑结构的质量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筑结构检测鉴定工作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加固方式,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紫红,高宁,王烘艳,卢辉.新工科智能建造背景下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2,24(23):131-133.
[2]汪兴文,于浩,杨平.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合理应用探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2(11):111-113.
[3]孙晋博,黄嘉伟,李倩倩,施杭.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结构抗震加固强度自动检测分析[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2,58(12):199-201.
作者简介:李楠(1989.10-),男,汉族,辽宁丹东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是结构检测鉴定及加固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