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下的古道保护与修复设计初探—以临武县秦汉古道为例

期刊: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DOI: PDF下载

宁昶

郴州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

立足于临武秦汉古道本体及沿线景观资源保护现状,在全面保护秦汉古道的前提下,通过修复古道本体及沿线遗存点、设计文化景观小品,发挥历史遗址的潜在优势,突出特色。实现对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打造一条集“文化传承、健身休闲、生态农业、宜居乡村” 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生态休闲长廊。


关键词

秦汉古道,保护,修复,文化传承

正文


一、引言

    临武秦汉古道位于湘粤交界之处,紧邻临武县城,是古代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市民休闲的理想空间。临武秦汉古道东侧紧邻省道 228 线、省道 902 线和岳临高速公路,距离岳临高速公路出入口约 9 公里,对外交通便利。 秦汉古道是中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在秦王朝、西汉王朝统一岭南,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汉古道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为南北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在我国的文明传播和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汉古道是历史遗产的大宝库,秦汉古道沿途保存有古码头、古凉亭、古牌坊、古石桥、古井、古街道、古民居、古店铺、古客栈、古税卡、古石刻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

二、现状概况

   (一)秦汉古道线路现状

    秦汉古道又称骡马古道、楚粤孔道、盐铁古道,被誉为“秦汉国道”和“海陆丝绸之路”。古道两旁有民居,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古道遭到破坏损毁严重,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二)沿线村庄现状

    1、杜家历史街区

    杜家村发展历史悠久,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在1325年建设。杜家村迄今为止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建筑院落群,针对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院落窗花不难看出,该村往日的繁荣景象。其中雄伟的“孝恩坊”以及庄重的“杜氏宗祠”等都可以体现出别样的文化内涵。除此之外,该村落还具有非常独特的巷道,平坦且弯曲的石板路等,该村留下的古民房屋逐渐串联成围墙,形成一种村式的堡垒格局扎门。无论是院落群体或者是巷道等,都可以体现出杜氏家族曾经经历过的繁荣、荣耀以及辉煌,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2、深井坪村

    深井坪古代为来往商客打尖住店的地方,最繁华的时候曾有上百家伙铺。深井坪的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格局与风貌,即伙铺朝着古道在古道两边平排布置,建筑形式为两进多开间,临古道的一进为商铺,后面一进为伙铺,沿古道在建筑的头和尾部设有门禁,天黑便锁,天明才开。

    3、高安水村

    高安水村为沿线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古村,现有住户百余户。村庄南面临水,西面靠山,秦汉古道从村庄中间穿过,沿路街巷格局依旧古香古色,至今遗存有古村、戏台,古宅,庙宇等。

    4、九泽水村

    唐贞元十九年(803 年),韩愈、张署因关中饥荒,请罢宫市,同时分别被贬为阳山令、临武令,他们并约定每一个月在期宿村(现九泽水村)相会一次。韩愈在他为张署所写的祭文《祭河南张署员外文》里对这件事有详细记载。韩愈在文中写道:“君止于县,我又南逾;把角相饮,后期有无。期宿界上,一夕相语……”

三、古道保护与修复的原则

    1、保护内容

    根据秦汉古道保存的完整度,对古道不同的节段分别采取保护与恢复两种措施,对挂榜山至十里松林段、深井坪至高安水段进行保护;对挂榜山至深井坪、深井坪至秀岩、秀岩至高安水段、高安水至土桥、土桥至九泽水等节段进行修复。对杜家至挂榜山段、九泽水至毛吉岭等节段进行恢复[1]

    2、保护要求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的,必须保证文物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的原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需要恢复的节段,被破坏的古道,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复回位;被施工泥土掩埋的古道,及时清理泥土;周围环境风貌被改变的,进行栽种植物及时恢复原貌。

    3.保护与修复原则

   3.1 原真性原则

    3.1.1 原真性是指文化遗产保存原状、保存现状与历史信息的真实状况。在针对临武秦汉古道的本体进行保护和修复的时候,应当结合原结构的设计原则,同时还要利用原材料、原工艺等,保证整个设计和施工的有序开展,将整个历史环境下可以反映出来的历史、文化等信息体现出来。

    3.1.2 遗存保存的原真性是评估临武秦汉古道遗产价值和确定其保护等级的核心标准。在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时,要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实物作为其中的重要衡量依据,将重要的人、事、物等保留下来[2]

    3.1.3 所有与保护和修复工作相关的文件、数据信息等应当全部都记录下来,并形成永久的年代性标志。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所有记录的真实性、有效性,形成当代形式相同的文献格式,为各程序编制对应的档案,并对档案进行保存。

    3.2 完整性原则

    3.2.1 临武秦汉古道具有线状、链状的分布特点,同时沿线所有物质、非物质都包含其中,是非常重要的遗产族群。古道的线路基本价值已经明显超过了各部分价值之间的总和,是可以从中获取文化的重要体现。

    3.2.2 遗存保存的完整性是评估临武秦汉古道遗产价值和确定其保护等级的重要依据和重要指标。

    3.2.3 确保现有的临武秦汉古道及相关遗产,不遭受破损、不遭到挤占压,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已经完全损毁的, 原则上不在原址重建。

    3.3 科学性原则

    3.3.1 保护与修复应当注重科学性和专业性,科学研究应贯穿于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全过程,所有保护与修复措施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据。

    3.3.2 保护与修复工程在设计和具体推进过程中,要保证与其相关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对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和落实。委员会内部成员要组合成对应的高级职称,同时还要将与其相关的实践性经验落实到位。

    3.3.3 保护与修复工作在开展时,会涉及到内容较多,需要各个学科共同参与其中,建立良好的合作联系,比如工程师、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以及文物保护工作者等都是其中的重要人才。

四、古道沿线景观保护与利用

1、山体景观

山体景观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古道的保护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秦汉古道两侧的自然山体虽不在保护与控制范围之内,却是秦汉古道重要的外部环境构成区域,规划将保护挂榜山、高狮岭、长岭头、担杆岭、大岭头、笔架山和毛吉岭等自然山体不被建设用地侵占,并着重保护山体的自然特色,恢复多样化的植被种植,形成秦汉古道外围的自然山体景观[3]

2、田园景观

对田园景观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田园景观与人文、自然景观展开最比分析时,主要是将农田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同时将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基础组成。田园景观与普通的农田展开对比后,发现田园景观主要是借助艺术手段,对田园内部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升级和优化,同时还可以传播耕读文化。农田的环境色彩会受到不同季节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进而形成不同的景观。相同的农作物在不同季节下呈现出的色彩以及景观类别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情感。

 

五、古道的分类和环境保护

     依据古道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分为山地型古道、平原型古道、滨水型古道和村镇型古道四种类型。

1. 山地型古道

     根据地势缓峻,分为平缓型和陡峭型。

     1) 平缓型古道:修建在地势较平缓的地段,部分路段修建在山谷之间。路面宽一般约1.2-4m。如图一所示。

图片15.png  图一:山地平缓型古道

2)陡峭型古道:修建在地势较陡峭的地段,路面材质多为块石、条石台阶。路面宽一般约1.2-3m。 如图二所示。

图片16.png  图二:陡峭型古道

山地型古道两侧的景观环境,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对其展开有针对性绿化改造和升级,尽量选择利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以及特色景观相互结合的模式,有利于为种植的效果提供保证。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体现出当地的特色,需要注意的是禁止在古道两侧种植行道树。尽量选择当地的特色景观植物,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景观。

2. 平原型古道

修建于平原地区,串联村镇,路面宽一般约2-3m,路基与路面齐平,两侧多为农田,现多作为田埂路使用。

平原型古道两侧的景观环境,应维持和保护原有农业景观,体现乡村特色,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可发展采摘、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提升古道的游赏乐趣、 推动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如图三所示。

 

图片17.png 图三:平原型古道

 

    3. 滨水型古道

修建于滨临河流及池塘的田埂,路面宽一般约1.2-2m,近水一侧古道的临空高度≥0.75m需设计防护栏杆,路面汛期可被淹没。

滨水型古道两侧的景观环境,应保护原有滨水驳岸,并不适合利用截弯取直等人工方式,否则势必会导致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影响。对目前生态已经退化或者是已经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区域,应当及时利用符合要求的生态技术,做好日常的生态修复处理。还可以在适合的位置上利用当地的水生植物,促使滨水植物景观层次更加丰富。

4. 村镇型古道

村镇的主要街道和巷道,路面宽一般约2-4m,通车路段古道石板厚度至少保证150mm厚,与房屋搭接处设有排水沟。

村镇型古道两侧的空间环境,应保护传统的街市格局、建筑风貌,展现临武村镇的特色与淳朴的民俗乡风,并应完善村镇给排水、供电、环卫等基础设施,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同时可结合古道发展农家饭店、农家旅馆等乡村旅游设施,提升古道服务功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六、古道修复策略及技术创新

1、古道修复的做法

结合秦汉古道实际,对古道的遗存段进行修复,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针对轻微残损路段进行简单的修整,如清理路面、夯实松动和移位的石板等;二是针对严重残损的路段进行修缮,采用青石板条石或块石补砌缺失部分,力求在材质、施工技术等方面尽可能与现有古道遗址保持一致,并增设防护绿带保护古道;三是对于较陡的山路古道,根据古道风格修建台阶,以便于人们行走[4]

2、排水沟修复做法

在对排水系统进行设计和利用时,通常都是以纵沟、横沟两种方式为主。首先,在纵沟修复工作开展时,可以针对半路的堑古道特点进行分析,在路堑的一侧位置上对排水沟进行修复和处理。此时需要将自然土沟遇到的各种土质不良等问题进行彻底的修复和处理,利用原本的土体将石灰以及砂等填入其中,并做好人工夯实处理。对于其中损坏比较严重的路段,可以直接利用砌石的方式进行处理,紧接着覆盖好三合土即可。其次,在对排水系统损坏问题比较严重的路段进行处理时,需要重新砌好排水沟,选择材料一致的原石。

3、修复材料选择

1)针对古道路面进行修复处理的时候,必须要保证选择和利用的技术、材质等与原古道达成一致,尽量减少人工操作留下的痕迹。遵循就地取材的基本原则,利用自然打磨的方式对表面进行处理,将过多的尖角以及不规整曲面等彻底消除掉,禁止利用爆破原石片铺设等方式。

2)在古道施工时要禁止利用水泥砂浆,板石道一般是在路基上铺设一层片石或者是条石的道路,基层的土层应当尽量夯实处理,其具有较强的强度以及耐水性。

3)古道面层修复,其材料需就地取材,尽量减少人工搬运,如石路面,不得使用爆破石,在形态、色彩和肌理方面须接近自然原石。

4)踏步石应当尽量保持方正,至少要有一个相对平整的面,避免凹凸过大的一面朝上,对于形状奇特的块石必须要经过加工处理之后才能够进行铺设。

5)在针对古道基层进行修复处理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利用原工艺操作方式,如果想要提高其自身的稳固性,可以及时做好前期的试验操作,确定可以利用现代材料来进行修复。

七、结语

虽然现代化城市交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也逐渐替代了过去古道的繁华,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过去的商旅已经彻底消失,即便是修复也更多的是保留下历史的一幕。但是没有人的参与,势必会导致古道消逝速度更快,所以只有注入人的气息,才能够实现古道的长远发展。因此,应当唤醒当代人对景观的保护意识,对濒临消失的各种遗产形成有效保护,并不只是过分的开发,而是实现对文物的保护,这样才能够将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出来。

八、参考文献

[1]曾宪川,马向明,欧阳依妮,廖泽群,田中.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的广东探索——基于《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和重点线路建设规划与实施[J].城乡规划,2022(05):125-132.

[2]潘裕娟,章征涛,田向阳.基于心理可达性的长南迳古道保护修复成效及其优先改进策略研究[J].规划师,2020,36(13):72-77+86.

[3]肖海苏,陈绍玲,林力,吕家云.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中森林古道保护与修复策略——以南平段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20,40(02):73-76.

[4]欧耀.福州鼓山古道景观保护、修复和恢复设计初探[J].福建建筑,2019(03):25-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