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土建类专业课程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职土建类;课程思政;专业课程;路径研究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除了思想政治课程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工程学科是实践性的学科,工程实践是实际的造物活动。工民建作为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面临着进一步“改造”和“升级”的现实问题,通常情况下,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从而忽视了思想道德的培养。在现代化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使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的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就是怎样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土建类专业课程当中[2]。加强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探寻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机制构建,对推进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改革中的实施工作具有重大意义[3]。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专门讲授土建施工中建筑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技术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土建施工一线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围绕课程思政目标确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路径探索、思政评价机制四个环节,探索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为土建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思路。
1 思政目标确立
结合建筑施工程技术专业特色,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中国建筑鼻祖鲁班、中国建筑最高质量奖鲁班奖、鲁班精神这样的“一人一奖一精神”出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学院职教定位,结合符合时代特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旨在为进一步传承、弘扬鲁班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将“勤奋传承规矩,刻苦钻研技术,巧妙创新工具。爱岗敬业态度,精益求精建筑,高效诚信服务”的鲁班精神与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相结合,确立课程总体思政核心理念为“传承规矩、创新创造、专注专研、精益求精”的新鲁班精神。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本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建筑企业一线为宗旨,致力于培养企业满意、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技术人才。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德技双修、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依据理实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四个方向:
工程伦理:培养学生在未来工程活动中,要讲求规范意识、标准意识、责任意识,提升安全意识,质量意识
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精神,以适应未来想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培养不偷工减料、不弄虚作假的诚信品质
工匠精神:精进个人施工技术,要有创新思想,发明或学习新材料、新工艺,追求完美,做匠人,筑匠心
职业自信:了解自己的行业,以及未来会从事的职业、工种;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行业光荣感、民族自豪感
2 思政元素挖掘
根据课程性质,在每个施工工艺过程都会涉及不按规范操作引发的安全事故问题,施工完成后的质量检查问题,以及结合职业工种比较艰苦特点,提炼安全意识、质量标准、劳动教育为三大思政元素,并将新鲁班精神融汇贯通。以知识点为基础,延伸开来,引入思政元素,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细化新鲁班精神成为若干思政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引入思政教学情景及案例,将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将粗盐变细盐,把思政之盐,融于专业课程之汤,进而培养学生实现个人价值,满足企业需求,履行社会责任。
2.1 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类专业涉及非常多的学科知识,同时又存在具有传统安全理念的专业课程,要确保高校学生在掌握建筑施工相关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与建筑相关的安全生产管理内容,让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和建筑施工技术同样重要。
(1)VR技术用于施工安全教育
虚拟现实技术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VR技术结合BIM,让学生通过佩戴眼镜,在虚拟场景中体会施工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可感受真实发生的安全事故,在行进、攀爬过程中,真实感受安全事故带来的危险。VR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安全事故的感性认识,体验发生危险时刻的真实感受,简单高效,教育效果明显。
(2)真实事故安全事故案例学习
引入施工真实事故案例,学生探索分析事故原因,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信息、网络视频图片等资源,学习分析建筑工地经常发生的高空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等安全事故,每个故事都是一次教训,督促学生守住建筑业安全底线,增强学生安全意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弘扬施工安全文化,在学生时期筑牢安全生产生命红线意识。
2.2 质量标准
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而建筑质量轻则影响使用功能的发挥关乎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培养建筑施工相关专业学生的质量意识势在必行。在专业课堂上,强化学生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学习和使用各类规范及验收标准,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将保证工程质量放在首位。针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的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规范”的能力,将各种规范与教材的章节对照学习,并强调温故知新,要求学生多温习先修的专业课程;针对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建立学生感性认识,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针对综合性强的特点,应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案例分析来潜移默化地建立学生对建筑工程事故处理的基本思路,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经验十分重要[4]。
2.3 创新精神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BIM技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与其他专业协同工作时沟通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4 劳动教育
对于当代青年学生而言,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在施工现场工作,成为一名施工员,现场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施工期间劳动强度大。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响应劳动育人知行合一的劳动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价值观。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中,仪器的收发,模具的整理,实践场所的清理,培养学生劳动习惯。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习惯,在劳动创造中获取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思政路径探索
3.1 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现代开放式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在施工类课程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将采集到的教学和工程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能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开拓,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5]。
将课程案例总结归类可分为四个方面:
1)严格规范操作安全警钟长鸣:收集一些真实的工程事故案例,让学生分析事故原因,体会工程现场由于不按规范操作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例如脚手架坍塌、火灾、高空坠落等;
2)超级工程大国崛起震撼世界:介绍超级工程的施工案例,例如火神山、雷神山,各种跨海大桥,让学生领略“基建狂魔”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提升职业自信。
3)创新创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新材料、新工艺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创造。例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建筑行业比较先进的BIM技术来模拟、展示施工过程,让学生明确施工过程,对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有更充分的认识,提高特定的建筑项目进行施工冲突预判,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现场布置,施工流程分析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了解先进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手段,以更好的适应建筑行业信息化转型升级。
4)传承先辈精神发扬榜样力量:通过讲好人物故事来实现思政目标,这种方式学生更易接受、能够引发共情,通常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项目教学过程中,引入“预应力混凝土先生——林同炎”人物故事视频,通过视频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提取思政元素。地震中只有“采用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楼没有倒塌,融入职业的认同感、责任使命担当感,努力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通过人物生平事迹,隐线穿插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自觉弘扬中国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志气,学习前辈的专注、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锐气,有“上下而求索”勇气。在砌筑工程项目教学部分,引入世界砌筑冠军——职业院校大三学生梁智滨的故事,专科学生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精进自己的砌筑技艺,走到世界之巅。他的志向是修复古建筑,传承祖先高超的砌筑技艺,才能胜任古建筑修复工作。
通过引入四个方面的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树立职业自信和远大的职业理想。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与其他专业协同工作时沟通能力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3.2 企业导师进课堂
采用项目教学,融合企业施工现场真实工作项目,企业导师进入课堂,通过企业导师引入真实工程任务,并依据施工工艺流程,示范操作,参照施工质量检查标准工程质量检查,对照企业选人用人标准,对学生学习发展提出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培养职业自信。
将企业需求、社会需要、学生培养、教师教学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导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及沟通交流,提前了解施工企业文化、各种安全员、施工员、质量员等岗位必备的专业技能、上岗资格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的学生实习即可上岗,同时企业导师专业通力合作,充分交流,取长补短,产学结合、理实结合。建立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
3.3 教学实施
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前采用任务驱动法,发布视频、微课等线上资源,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课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企业导师引任务、教师引导分析完成任务要领、学生实践操作探索解决任务重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破除课程难点,课后进行知识巩固、技能拓展。
以砖砌体施工为例,在课前,引入世界砌筑冠军高职学生梁志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砌筑教学环境。课中,导师引入砌筑任务,学生分析准备砌筑工具,用模拟软件,模拟实操,破除难点,以砌筑工大赛真实案例进行实砌练习,并根据砌筑质量检测标准对砌筑质量进行检查评价。课后通过教师推送古今中外建筑砌筑艺术欣赏。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力。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将职业素养养成和岗位技能积累贯穿始终。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教学理念,将课前测试、任务发布、小组讨论、组间评价等方式贯穿教学全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操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创新探索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促进工学结合、提升规范操作意识。
4 思政评价机制
转变教学评价机制,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注重过程考核。建立有效且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动态化、常态化评价方法。将思政评价纳入全过程评价体系。依据不同实训内容,细分评价标准,采用学生互评、专业教师评价、思政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突显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成效,学生要想在该门课程的考核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必将参与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在过程考核部分,考勤、课堂表现是学生基本学习态度的体现。建立思政教育成果系统评价机制,让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本课程的评价内容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学生的总评成绩。课堂表现包含考勤和课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成果汇报展示等活动,作业包括线上线下作业及课程实操成果。
通过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考评,即把学生的遵章守纪意识、团结协作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以及政治素养等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考核以后,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围绕立德树人,通过对课程标准设计、整体教学设计、项目案例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途径等展开探索,强化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关联性与实效性,达到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将职业素养养成和岗位技能积累贯穿始终,弘扬新鲁班精神,打造育匠人、筑匠心的高效课堂。经过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实践,初显协同育人效应,为土建类专业课程今后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路径。
5 结语
结合建筑施工程技术专业特色,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课程总体思政核心理念为新鲁班精神。围绕课程思政目标确立、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路径探索、思政评价机制四个环节,提炼安全意识、质量标准、劳动教育为三大思政元素,建立更有效且完善的课程动态化、常态化评价方法。将思政评价纳入全过程评价体系。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师生线上线下增加互动,企业人员帮助学生精进技能,进而实现课程目标。探索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土建类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探索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规律——学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2):145-152.
[2] 王艳芳.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3):86-87.
[3] 谭泽媛.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与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2):89-94.
[4] 袁康,郭军林,白宏思.质量导向的“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1):4-6.
[5] 汤小凝.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法浅析[J]. 经济师, 2008(6):2.
作者简介:
马兰:讲师、包头职业技术学院Baot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014035,1987年生、女、籍贯:内蒙古。讲师 研究方向:智慧建筑、职业教育
张姮:讲师,女
于艳海:1986年生,男,职务:总经理 研究方向:大数据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