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风险点及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风险对策
正文
1、引言
随着近年来建筑企业内、外部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加,为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建筑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内控体系的完善可以帮助建筑企业有效管理风险、防范欺诈行为、加强工程风险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以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风险点,为企业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对策思路,不断提升企业的防风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2、内部控制的概述
2.1 内部控制的含义和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指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制度和程序基础上的一套管理措施和方法,旨在保护企业资产、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企业的合规和风险管理,以达到企业目标和使命的管理系统。因此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通过合理的控制措施,可以防止企业资产的损失、浪费和滥用,防范内部、外部的欺诈行为,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有效减少财务信息的错误和舞弊,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供可信赖的财务信息供内部管理和外部决策使用。
促进合规管理和运营:要求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内部制度,防范违法行为和不当操作。
降低风险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识别、评估和管理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帮助企业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应对措施,以降低潜在损失和威胁。
提高管理效能和决策质量:通过规范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2.2 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素
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五大基本要素,各要素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保障。
控制环境: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权责划分、管理理念和文化、道德价值观、风险意识等,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为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风险评估:指对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确定关键风险和风险优先级,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控制活动:包括内部控制的各项具体措施和程序,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运营活动。
信息与沟通:指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使用,以及内部各级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协作,是内部控制体系顺利运作的重要保障。
监督与评价: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评价和改进,包括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自评等机制。监督与评价可以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空间,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3、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风险点
3.1 人员管理风险
3.1.1 岗位权责划分不清
建筑企业时常会因项目多、项目管理人员不足而出现一人身兼多个项目,无法明确划分岗位权责,或者即便在制度上规定了岗位权责,但制度形同虚设、无法落地,这就导致在管理项目时有人滥用职权或进行不当行为,而这种损失的发现往往具有滞后性,会对企业发展带来潜移默化、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不利影响。
3.1.2 人员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
内部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员来实施,但建筑企业的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员工虽是技术能手,但管理理念缺失,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甚至从心里抵触公司内控制度的执行,这势必会导致该环节的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不到位或存在漏洞,增加内部控制失效的机率。
3.1.3 内部人员欺诈行为
内部人员欺诈行为是最严重的风险之一。一些关键岗位员工,如项目经理、财务人员、招投标人员等,可能利用其职权和内部信息实施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必然导致巨额财产损失,影响企业声誉,甚至使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3.2 财务管理风险
3.2.1 资金管理不到位
建筑企业因项目类别较多,相应的资金来源种类也较多,这就涉及到项目资金的专项管理。一旦资金管理流程不合理、资金流动监管不到位、使用情况难以追溯和监控,都会导致资金的滥用、挪用和浪费,甚至还会使企业面临行政处罚或法律风险。
3.2.2 资金风险控制不足
建筑企业资金需求量大,科学合理地规划、调配和使用资金非常重要,但很多建筑企业在这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导致企业时刻处在资金紧张的状态,有时甚至慌不择路,以伤害企业长远利益的方式去缓解当下的资金困难,这对企业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3.2.3 财务报表的舞弊行为
建筑企业因项目投资周期长、投入大,而会计准则、税法对同一业务的规定又有所不同,导致企业或某些部门、个人可能会出于一些目的虚增收入、虚列支出、高估资产、低估负债等,致使财务报表失真,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导致巨额损失。
3.3 招投标管理风险
3.3.1 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到位
很多建筑企业在项目投标前并未充分调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尽管企业有相关制度却流于形式,可行性研究并不能实质性落地,空谈决策,盲目进行项目投资,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3.3.2 招投标程序不规范
建筑企业的一项合同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亿元,招投标程序的不规范会导致招投标活动的不透明、不公正,滋生贪污腐败等问题,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不容小觑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破坏产业环境,造成上下游企业间合作的信用危机。
3.3.3 供应商和客户的合规问题
采购和销售前缺乏对供应商、客户的资信调查,仅仅关注了产品性能和业务本身,而一些不合格的供应商、客户可能存在合同违约、质量问题、税务风险、经营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给企业带来损失和声誉风险。
3.4 工程管理风险
3.4.1 项目计划和进度控制不足
建筑企业可能缺乏全面的项目计划,在制定项目计划时忽视了某些重要的任务或未充分考虑资源和时间的因素,也没有合理地分配项目所需的资源,导致某些任务无法按时完成。没有建立有效的进度控制机制,也导致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进展偏差的问题。项目不能如期完成,不仅会涉及违约风险和增加项目成本,还可能会影响整个公司的资源分配和经营。
3.4.2 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问题
建筑企业可能没有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或者虽然建立了制度,但项目人员并不重视,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漠视不合规行为和安全风险的产生,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一旦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建筑企业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承担刑事责任。
3.4.3 工程变更和成本控制不力
工程变更和成本控制是工程管理中常见的风险点。工程变更可能导致项目延误或成本增加,而不科学的成本管理可能使项目超支和资金不足。建筑企业可能缺乏科学的工程变更管理机制和成本控制体系,导致变更请求处理不及时、变更后果未得到充分评估、成本预算不准确、施工成本偏离监控等,使得项目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4、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风险对策
4.1 人员管理的风险对策
4.1.1 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
建筑企业应编制详细的岗位描述,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范围,并确保每位员工理解和遵守。实施严格的授权和许可制度,确保只有获得授权的员工才能进行特定操作或决策。借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对项目进行监管,减少人为操控风险。同时,还应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他们按照职责和权限履行工作。
4.1.2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素质
根据员工的岗位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相关培训课程,培训应注重全员性、科学性,而不是仅限于通常概念中的关键岗位,注重在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中融入管理理念,特别是岗位风险点、影响、应对策略等方面。可以与专业培训机构或高校合作,共享培训资源,开展内、外部培训项目,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和眼界。定期评估培训的效果,收集员工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培训的有效性。
4.1.3 建立举报和监督机制
为了防止内部欺诈和违规行为,企业应建立举报和监督机制,设立匿名举报渠道,鼓励员工主动揭示违规行为。开展反欺诈培训,教育员工如何辨别和防范内、外部欺诈行为。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调查举报行为,对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4.2 财务管理的风险对策
4.2.1 设立资金监管制度
建筑企业应当建立明确的资金管理流程和审批制度,资金支出需要经过相应级别的审批,要对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监督,不应仅限于财务内部,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建立资金预算管理,帮助企业合理计划、使用资金,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偏差。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应加强对资金流动的监控与核查,防止资金滥用和挪用。
4.2.2 加强财务报告和内部审计
建筑企业应制定财务报告制度,规定报告的频率、内容和程序,确保财务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还应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因为外部审计虽然可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不合规行为,但其并不能发现所有的重大错报,特别是舞弊风险,此时需要更了解企业情况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时常对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和审查,帮助发现潜在的风险和经营问题,提供改进建议和措施。
4.2.3 完善风险控制和内审机制
建筑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帮助企业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减轻风险的影响。在拟定各项制度时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应进行监管,防止拟定制度的部门避重就轻逃避自身责任。定期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对管理流程、审批制度和风险控制措施等进行评估和改进,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3 招投标管理的风险对策
4.3.1 制定项目可行性研究制度
在投标前,相关业务部门应当对项目进行充分调研,全面考虑包括选址、地方政策、设计要求、建设规模、资源配置等关键因素,做好实地调查,科学分析项目可行性,为工程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切不能盲目依靠招标文件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建筑企业应根据项目的大小,合理地进行集体决策,有效降低盲目投资的风险。
4.3.2 规范招投流程和合同管理
建筑企业应制定明确的招、投标流程,包括需求确认、供应商和客户选择、合同签订、交验和收付款等环节,对关键人员实行轮岗和回避制,确保采购活动的透明、公正和合规。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合同的审查、签订、履约和变更等方面,建立合同监督机制,确保合同如约履行。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应定期进行招、投标活动的审计,检查采购、销售流程和合同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规定,特别是有无欺诈风险。
4.3.3 建立供应商、客户评估体系
建筑企业应制定供应商、客户评估的标准和流程,包括资质、信誉、质量管理、税务风险和交付能力等方面,评估标准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和风险特点进行制定,以及建立供应商、客户信息库,定期对供应商、客户进行再评估。针对建筑业的特殊需求,建筑企业还可以建立应急预案,在政府临时限制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减轻风险对项目进度的影响。
4.4 工程管理的风险对策
4.4.1 健全项目管理和控制流程
项目开工前企业应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工期进度、资源分配和里程碑安排等,特别要注意工程、造价、采购、财务等多部门的合作,切忌工程部闭门造车,导致项目实施与公司资源分配脱节。建筑企业应定期监控项目进度,可以使用项目管理工具和技术,如甘特图、里程碑进度表和进度报告等进行监管和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进度偏差。
4.4.2 强化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建筑企业应定期对项目所有人员进行质量、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同时将质量、安全要求与员工的考核挂钩,杜绝因漠视和不合规行为导致的质量、安全风险。企业还应加强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和检查,采取定期和突击巡检、抽样检测和现场监控等措施,确保工程施工符合质量和安全要求。
4.4.3 加强变更管理和成本控制
建筑企业应建立健全变更管理机制,对工程变更进行相应的审批和控制。变更管理应包括变更事项的详细情况、变更影响的分析和对变更实施的控制等方面。企业还应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包括成本估算、预算和核算等方面。内部审计部门或委员会应定期对变更和成本进行评估和审查,防止风险的同时还可以改进变更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流程。
5、结论
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持续性的工作,对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对建筑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风险点和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就应对策略提出了一些浅见,建筑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还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分析自身的内部控制缺陷和风险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 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体系构建[J]. 财会学习,2022(04);167-169.
[2] 宋佳宝.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内控现状与改进对策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22(16),157-159.
[3] 张雅萍. 浅析建筑企业财务内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产经,2022(12),79-81.
[4] 王卫东.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J]. 现代企业,2023(03),184-186.
...